接前文台灣汽車史:豐田國瑞汽車
台灣福特六和汽車是錯綜複雜歷史產物
山東幫的六合紡織宗氏兄弟,因長期向
豐田汽車起家發跡 豐田自動織機購買紡織機器,建立豐田人脈
1966年2月六和紡織
在和泰提出引進豐田汽車技術建廠案被拒後
火速向經濟部提出六和汽車建廠申請獲准
日本豐田為補償和泰
特將未來豐田六和汽車經銷權,簽約給和泰代理販售
1968年6月日本豐田向提出生產
六和UP100小貨車建廠藍圖及設備採購清單
1969年5月.開始準備生產UP100
1970年9月.導入鑄造工廠設備
1970年11月建廠完成,鑄造工廠及引擎等必要國產化化零件
均達到政府規定的自製率60%.MINI ACE順利上線
1971年7月.順利生產豐田六和CORONA
接下來,請參閱拙作台灣汽車史:豐田國瑞汽車不再重複
台灣福特六和接手豐田六和靈魂人物
是美國福特總部指派的首任總經理陳其蕃
陳其蕃是北平市人,民國28年赴美留學
民國五十四年擔任
福特子公司-台灣飛歌電子副總兼財務長
不斷向美國福特總部提議,在台設廠的好處
民國六十年亨利·福特二世
有意製造所謂(福特亞洲各廠,專注某項零件互補)
的亞洲車計畫
台灣也是亞洲車計畫之一, 就全權授予陳其蕃籌設
1972年11月20日,台灣六和汽車代表
在美國福特汽車總部和美方正式簽署合資協定
為避免政治爭議
資金'過一手'由加拿大福特很阿莎力
以豐田六和所有土地,資產,廠房,設備,原始投資乘上三倍
當作土地增值物價調整利息負擔的補貼
買下新成立福特六和7成股權(真大方好康的投資者,六和宗家賺翻了)
六和汽車工業公司於同年12月1日
正式改組更名為「福特六和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首任董事長是劉大柏先生
1973年推出首款國產1.6L轎車福特跑天下(Ford Cortina)
與1.3L轎車福特雅士(Ford Escort)
後者是我們家第一台轎車
持股高達七成的美國福特汽車總部思維
可和只將合作對象裕隆.當純組裝廠純內銷
大賺日本進口汽車零件.和技術權利金的日產汽車.截然不同
像前面提到1973年
推出首款國產1.6L轎車福特跑天下(Ford Cortina)
台灣六和福特生產線考量當時台灣市場實際購買力
第一年年產能雖僅有八千輛
但關鍵零件引擎,可是不含糊
一設廠就是大氣派,最低最低規模經濟的二萬台
超過一半以上台灣製造的福特汽車引擎就全數外銷
以衝產能來降低成本
當然隨後幾年台灣國民所得快速提升
年年高汽車成率的台灣內需市場
讓台灣福特六和汽車
僅花九年就達到年產量四萬台
但這九年亞洲韓國汽車業開始嶄露頭角
福特六和汽車就沒再公布是否有引擎出口數據資料
民國六十八年第二次石油危機
省油的日本車橫掃美國,如入無人之境
從未想過生產小型省油車的福特於是
趁馬自達為了符合日本最新環保廢氣排放標準
傾全公司之財力研發Re環保引擎
Re雖然符合最新廢氣標準,卻因耗油過大
無法成為主流,陷入經營危機之際
斥資收購四分之一日本馬自達汽車股權
藉此吸收馬自達的小型車製造技術
1980年:推出馬自達的商用雙生車款福特載卡多(Ford Econovan)
1981年:推出馬自達323的雙生車款福特全壘打(Ford Laser)
開始爭食台灣龐大的計程車商用小轎車市場
雖然美國福特持有福特六和股權高達七成
買來自日本進口馬自達關鍵零組件
雖不像台灣其他日系車廠須付原廠權利金優勢
無奈當時國人偏好日系車, 台灣福特六和生產的汽車
幾乎全是福特持股四分之一股權日本馬自達汽車
買馬自達零件,還需透過一板一眼的美國福特底特律總部多轉一手
導致福特六和的進口零組件單價
比其他日系合作國產汽車廠高出甚多
後來在台灣福特六和一再向美國福特總部爭取後
福特美國總部總算同意
1996年讓台灣福特六和加入福特汽車全球事業總部(FAO)
從此台灣福特六和無須經由美國福特
多一道代訂福特其他廠的零組件訂單冗長手續
自從台灣福特可自由向全球福特各廠採購最有競爭零組件後
台灣福特六和首部推出的全球車 Mondeo大獲好評
一舉將福特六和推向1988年國產車總產量冠軍寶座
台灣福特六和優異銷售成績和亮眼獲利財務報表
和福特汽車風雨飄搖的海外各廠相比,成為福特總部的搖錢樹
不過隨著福特關閉紐西蘭廠和正式宣布明年將從澳大利亞撤廠
(福特澳洲吉隆廠)
以及福特在大陸合資長安福特龐大產能的崛起
台灣福特六和在福特全球的戰略布局發展,待續
小廣告:只接受LINE報價.line的ID是0932080995
小訂貨量團友.可以加入金晟發磁磚團購 | Facebook
以團購價.節省大幅支出【須知】磁磚報價

廣告時間:給想上網購買磁磚的客戶的叮嚀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