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悲情城市]裡出現的溫州方言是真有其事
代表日本時代後期渡海來台工作的
浙江人數大增,總人數逼近超排名第二的廣東人
小時候就常聽大人'講古'
談論民國38年以後才失聯的'唐山阿姨'
回憶起來,感覺有點像
美國小說[根]作者小時候一樣,半信半疑
直到拜讀吳文星大作[日據時期在台華僑研究]
才知悲情城市中,溫州方言和家族口述講古都是真的
臺灣自1860年,清朝被迫對列強開放港口通商後
隨著茶葉,蔗糖,樟腦等出口產業興起
技術勞工嚴重短缺
年年吸引數千名大陸季節性勞工'春來冬去'
馬關條約後
台灣總督府旋即頒布[清國人台灣上陸條例]
禁止所有大陸勞工入境
隨即引起對大陸茶工高度依賴英國洋行向總督府施壓
那時日本國力薄弱,哪敢不聽英國老大哥的話
特例准許持有[茶工劵]的大陸茶工來台
隨後又試行
類似台灣現在外勞仲介業權利義務的[契約華工]
但這兩個制度弊端叢生
茶工劵和契約勞工渡台證明書,皆可私下用買的
所以後來總督府採特許一家經紀商-南國公司
獨占大陸勞工渡台業務
直到抗戰爆發,許多大陸勞工返回大陸
而總督府又幾乎全面禁止大陸勞工入境
導致南國公司業務陷於停頓解散
隨著二戰日軍進佔英,法,荷東南亞殖民地
'工業臺灣,農業南洋'方針下,台灣勞動力嚴重不足
總督府乃指定官營臺灣拓殖之事會社
接替南國公司業務,指示迅速引進大陸勞工
不過因戰爭關係,成果不彰
新引進以浙江溫州人為最多
集中在基隆,金瓜石等礦場工作
至於大陸在台勞工職業籍貫人數
也依不同時期有所消長
日本時代初期,1920年以前
來自福建占九成以上,其次是廣東人
但隨著粵,浙,贛三省來台人數大增
日本時代最後十年人口普查
福建勞工已降至八成
廣東人一成,浙,贛合占一成
由於1920年以後,臺灣技術勞工需求增加
以菜刀,理髮刀,裁縫刀'三刀'著稱的福州人
遂大幅凌駕原本人數最多的泉,漳兩府之人
總結日本時代最後十年統計
在台大陸勞工籍貫分析
福建人(總數的78%)以福州人最多(57%)
閩侯佔八成以上,長樂人占一成
泉州人居次(26%)
惠安人佔五成,晉江人佔三成,安溪和南安人各一成
家曾祖母就是甲午戰爭後從泉州惠安來台
家曾祖母弟弟當年在延平北路開了一家銀樓[金瑞山]
再來是興化人(9.4%)
莆田人佔八成,仙遊人占兩成
至於漳州人人數微不足道(4%)
還比浙,贛兩省人還少
龍岩和龍溪人合占五成
廣東人(總數9%)
則以潮陽人最多,占三分之一
其次南澳人占二成
浙江人中(總數佔7%)溫州人高佔97%
其中瑞安人和平陽人超過半數
次為佔三成的永嘉人,玉環人
江西人(總數佔5%)
以雲都人幾近八成,樂安人占兩成
至於職業分析
洋服裁縫業,裁縫師,刺繡師,餐飲業,廚師,製麵業,製麵工
鐘錶業,修錶匠,金銀細工,錫工,豆腐業者幾乎全是福州人
人力車夫,興化人佔六成,次為泉州人
漁工,石工,古物商盡是泉州人天下
彈棉花業彈,棉花工,修理雨傘,鍋子匠
絕大多數是江西人
木匠則福州人占五成,泉州人和溫州人各占兩成
家具商中,福州,泉州,溫州人三分天下
鞋匠則福州,泉州,江西人各占三分之一
鞋業布商以福州,泉州人為主
魚苗工,以汕頭人為主
茶工以泉州人為主,次為汕頭人
理髮業,理髮師,系福州和興化人各半
雜貨商中,泉州人佔三成,福州,漳州,廣東人各佔兩成
糖果商,糖果製造工,杏仁茶行商,以廣東人佔多數
小廣告:只接受LINE報價.line的ID是0932080995
小訂貨量團友.可以加入金晟發磁磚團購 | Facebook
以團購價.節省大幅支出【須知】磁磚報價
若只是詢問不懂的地方.請按沒買磁磚或建材.一樣提供報價和回覆問題
廣告時間:給想上網購買磁磚的客戶的叮嚀注意事項
我的公司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an20101125